原標題:北京印刷學院教授張新華:從四方面提高我國科技期刊水平
  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武漢10月26日訊(記者 李方 楊秀峰) 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近日在武漢舉行,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教授張新華在會上接受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表示,我國目前已是科技期刊出版大國,但遠不是強國,期刊產業存在散和小的特點,需要從強化辦刊者主體地位、改革創新科研評價體系、推行集團化經營、提高國際化水平等方面提高整體科技期刊水平。

北京印刷學院新聞出版學院教授張新華。經濟日報-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鵬攝
 
  張新華表示,2017年中國科技期刊總量達5052種,成為全球第三大科技期刊出版國家,排在美國(8744種)和英國(5082種)之后;其中,應用技術類有2154種,基礎科學類有1361種,醫藥衛生類有1084種。
 
  從科技期刊的產業結構看,張新華表示,存在著散和小的特點,“散體現在我國辦刊單位非常分散,5052種期刊分布在3232個主辦單位中,平均1個單位主辦不到1.6個期刊。小是指每一家科技期刊的出版單位力量都很弱小,沒有形成集團化集約化經營,所以在辦刊的人才、資金、技術等方面普遍存在著發展瓶頸。”
 
  張新華認為,我國目前已是全球科技期刊大國,但還遠遠不是科技期刊強國,體現在我國科技期刊國際競爭力較弱,未形成大型出版集團,缺乏對優質稿源的吸引力等方面。“一個突出證據就是我國科技論文生產總量很高,居第二位,但是95%以上的高被引論文發表在國際科技期刊上的,說明國內期刊對國內高質量論文作者缺乏吸引力。”
 
  未來該如何提高整體科技期刊水平?張新華表示,首先需要強化期刊辦刊者主體地位,二是改革創新科研評價體系,三是應推行集約化、集團化經營,加強相近學科之間的期刊聯合,打破現期刊單兵作戰的局面,四是提高科技期刊的國際化水平,加快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步伐。
 
  針對如何培養高質量的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隊伍,張新華指出,首先應營造科學家辦刊的氛圍,吸引更多優秀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者投身到期刊編輯的隊伍中來;二是需要從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著手,在自然科學學科里設置科學或科技傳播方向,培養具有較高學科專業素養的編輯出版人才;三是進一步提高現有編輯出版隊伍素質,防止人才流失。
 
  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、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主辦,主題為“合作 開放——新時代科技期刊建設”。來自全國各地的600余名專家、學者和科技期刊工作者參加了此次論壇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北京印刷公司編輯轉自新浪新聞。